<倒立塔殺人事件> 感想
整本書在氣氛渲染上做得十分成功,由二戰末期的凋零到戰後初期的重建,整個社會的改變都有隨阿部欣子的生活小細節帶出,即使作者沒有花很多筆墨描寫都能讓讀者想像出那個場景。還有很多細節,例如三輪的小姨在戰前和戰後能帶回家的食物,上月和杏子的家人對於她們去讀書的看法等,都使讀者從作品窺探出當時的日本社會面貌。
作品的主題圍繞教會,女校,還有女生們的感情,最後當然還有殺人事件。單憑想像,前三頂讓人想像出聖潔,嚴謹,純情的想像。但一旦把四頂主題一併想像, 教會可以是等如虛偽,女校是壓抑,而女生們的感情是扭曲的。不過在此不得不題,女校,S(這是當時用於描述女學生中,類似戀愛的關係)等題材,在二戰的背景襯托出特別唯美,充滿遐想。
這本書在某種意義上並不易理解,因為當中涉及大量文藝作品(畫作,書本等),若能對那些作品有所認識,更能理解各人的心理狀況以及對真相的隱喻(反正我是不懂的:D)。基本上書中註解並無助讀者理解那些文藝作品背後的意思,不過這對閱讀和理解劇情並無太大障礙。
與其他純推理小說不同,此書更像是「文學/文藝作品」, 推理並不是重點,書中運用的那種充滿藝術感的殺人方法是否可很也不是重點,當中的「倒立」才是。我想倒立在某層意義是一種人性的扭曲,人性的反轉。雫對杏子的愛倒立成恨, 人在倒立時才能看到事物的另一面,而倒立則帶來了常理的毀滅。
回歸故事,我最好奇的是杏子在長大後是怎樣看待雫和過去的事。毫無疑問她並沒有忘記雫,而她的過份敏感和心理不平衡也許是來自過去的事 (或許是她本身的問題)。她為何要讓雫聽到她的鋼琴?那時她是什麼感受?為何她會接受雫的邀請去喝茶? 上月的記事中, 提及杏子在彈琴時顯示出輕微抽搐等樣子,不像是雫所想的自信或想表達自己鋼琴有多好。故事從沒有以杏子的視覺叙事反而留有想像空間。
故事的篇幅我認為算短,十分適合不常閱讀的人看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